天开园
当前位置: 首页 > 欧洲杯买球APP > 天开园 > 正文

十项行动见行见效——科技引航看高校 | 天津理工大学:用好改革加减法 为创新创业“松绑”“增效”

2024-01-10


吹口气就能检测疾病、光伏漂在海面上却不会被风浪打翻……这些现代制造“黑科技”都是出自天津理工大学实验室的科研成果。近日,“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行动”主题采访高校行采访团走进该校,近距离了解学校从创新端、转化端、推广端不断改革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市场的经验与做法。

“我们团队开展的是全链条研究,涵盖材料设计、检测机理、智能算法、芯片加工、仪器研制、临床检测各个环节,主要瞄准健康检测赛道,目前已经开发出便携式全血钾离子检测设备、肺癌患者呼出气检测口罩等多个项目,可以通过检测人体呼出气、汗液、泪液、唾液、组织液等,实现新冠肺炎、肺癌、糖尿病、肾病、黄疸等疾病的诊断以及人体生理指标的监测。”天津理工大学王铁教授团队成员朱珊告诉记者,目前团队三个核心项目均已入驻天开园,借助天开园发展大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其中,疾病呼出气检测气体传感器项目成功突破呼出气检测领域关键技术,通过多年来基础研究积累,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

这些成绩的取得源自学校致力于在创新端破解制约成果转化的制度枷锁,从制度上为成果转化“松绑”。2022年,天津理工大学作为天津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高校,探索开展“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综合试点建设”工作,通过打通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体制机制,鼓励老师积极开展作价入股和许可工作。

学校技术转移中心副主任李彭辉介绍:“我们将传统的职务成果‘国资介入持股企业-国资退出’两步流程简化为‘入股国资即退出’的一步流程,提高了处理流程效率,推动知识产权高效服务产业。”

政策推出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民芳第一个“试水”,用两项专利作价二十万元入股,和企业合作成立了一家以生产颅颌面骨修复器件用可降解生物材料为主打产品的公司,成为了天津市首个官方认定的高校教授公开以专利入股的方式成立公司的案例,为其他教师开了个好头。

在转化端,学校则不断提升技术集成转化应用水平,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推动天津市产业链发展结合起来,以优势学科为核心点,在不打破原有学院的体系下,先行发展文管学科、碳中和与先进装备、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与环境科学5条创新链作为试点,采取“链长负责制”,校领导、学科带头人作为链长,整合促进资源嫁接和共享,共同解决链条内困难问题,形成特色的创新全链条,以基础研究底蕴为支撑,以应用研究促进基础研究深化,加强创新链与企业之间的对接。

天津理工大学校长练继建教授是碳中和与先进装备创新链的“链长”,也是海上风光发电工程技术研发团队的带头人。2022年4月,学校聚焦海洋能源开发技术,组建成立了海洋能源与智能建设研究院,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与碳中和战略,着力推进海上漂浮式光伏产业化发展。

团队成员高喜峰教授介绍,我国近海可开发的海上光伏超过10亿kW,产业规模可达10万亿元。其中,天津海域海上光伏理论可开发量超过10GW,开发潜力巨大。然而目前海上光伏项目多以固定支架式为主,适用于浅水和潮间带区域,随着水深的增加其成本急剧增高,未来发展主流是海上漂浮式光伏。但是目前海上漂浮式光伏总体技术还不成熟,面临安全性、耐候性和技术经济性三大难题。为了解决行业技术痛点,研发团队开展了海上漂浮式光伏高效优质低成本开发成套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作,并联合国家电投集团、华润电力控股、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电建集团等央企进行工程应用示范。

“今年4月底,我们完成了首个浮体单元的制造,并在天津临港开放海域下海测试,目前已在海上运行7月有余,结构安全,发电稳定。这标志着本市海上漂浮式光伏开发技术向产业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高喜峰表示,当前,研究院正在牵头筹建智慧绿色能源滨海实验室和京津冀海洋能源产业创新研究院等研发平台,为海洋新能源开发作出新贡献。

校企牵手形成的巨大合力托起了重大科研项目的落地转化。然而,还有很多由师生创建的,特别是学生创立的小微科技初创企业又该怎么推动呢?对此,学校积极构建了“校内培育-园区孵化-产业发展”多层级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打造全链条科技创业孵化载体,以及“基础+专业+特色”全方位赋能服务体系,实现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创新要素的全面协同,多维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在推广端加快最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0年,学校开始牵头建设西青大学科技园,推动天开园西翼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发展,2022年科技园入驻企业合计产值1.4亿元。目前,园区已重点引进智能制造、软件开发、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领域的50家入驻企业,涉及智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相关产业。

从制度上“松绑”,将创新紧紧链接产业,再将成果多级孵化逐渐推向市场,经过不断摸索,学校初步形成具有理工特色的“天理模式”,让创新创业活力在校园内尽情释放。

“所有科研项目,只要是社会需要的、适合转化的,我们都会给予大力支持。”天津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陈胜勇表示,近年来,学校从论文评价、科研项目分级、科研经费“放管服”、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着手,不断建立健全学校科研评价和管理体系,大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今年以来,学校围绕科学前沿问题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学校科研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截至12月1日,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73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项,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天开西青园获批4个“西翼金种子计划”项目支持,形成4个亿元级项目团队,学校科研人员推动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创新创业之路越走越宽广。

来源:津门教育

关闭